治上都十分紧要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,聚精会神搞建设,一心一意谋发展,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,牢固树立“高水平是财富、低水平是包袱”的观念,充分体现经济发展的先进性、协调性,增强追求科技进步的紧迫感,用先进水平的组合构成经济总量,以第一位的精力、第一流的工作抓好第一要务,创造发达的生产力,实现民富国强。
群众基础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。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,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。人民群众总是在比较中来评价执政党、选择执政党的。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,从根本上讲,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。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。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兴衰存亡。巩固群众基础,关键是真诚爱民,真心为民。越是发展市场经济,越要牢记党的宗旨,牢记“群众利益无小事”的道理。权力可以产生权威,但未必能够树立威信。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,坚持权为民所用、情为民所系、利为民所谋,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。要善解民意、善待百姓,带着深厚的感情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,千方百计扩大就业,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,逐步缩小贫富差距,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。群众气顺、群众满意、群众得到实惠,是我们想问题、定政策、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,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。我们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,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,把不同的阶层、不同的群体都凝聚起来,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,扩大党的群众基础,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。
思想文化基础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精神保证。巩固执政地位,国不强不行,民不富不行,民族没有凝聚力也不行。现在,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渠道明显增多,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、选择性、多变性、差异性明显增强。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、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长期、复杂,有时甚至很尖锐。我们必须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,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,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,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,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。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,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,深化文化体制改革,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,努力创造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,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。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,坚持团结稳定鼓劲、正面宣传为主,增强政治意识、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,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,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,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。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,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、先导性、全局性作用,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,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。
社会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。一个社会是否和谐,取决于全体人民能否各尽其能、各得其所;一个社会是否稳定,取决于能否有效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,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,立足于提高人的创新能力,尊重每一个人的创新愿望,维护每一个人的创新权利,支持每一次创新实践,重视每一项创新成果,努力营造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氛围,使广大干部群众把潜在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。必须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,增强公民法制意识,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,使老百姓有理有处说、有冤有处诉,绝不允许以权压人、仗势欺人。当前,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复杂性、多发性、风险性的特点。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特点,正确处理保护发达地区、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与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、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,正确处理“予”和“取”的关系,审慎对待敏感问题,及时化解和消除不稳定因素。必须大力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,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建设,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,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,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。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,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,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和各种犯罪活动,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,通过不懈努力,使党的执政地位建立在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之上。
丰富和发展执政理论是紧迫的时代课题
上一页 [1] [2] [3]